改造基金账户清零,但新电梯的长期维保合约才刚刚开始。
2025-09-01

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早已成为居民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尤其在高层住宅中,电梯的正常运行不仅关系到住户的便利性,更直接影响到居住的安全与舒适。然而,近年来,随着一批早期建成的高层住宅进入老化阶段,电梯更新、改造、维修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是:改造基金账户清零,但新电梯的长期维保合约才刚刚开始。

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当前我国在老旧小区电梯更新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性矛盾与管理短板。以某市某小区为例,该小区于2018年启动电梯更新项目,动用了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共计约300万元,完成了全部12部电梯的更换工作。新电梯投入使用后,居民们一度对更新效果表示满意。然而,随着三年维保期的结束,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由于更新项目已耗尽了小区的维修基金账户余额,导致后续的长期维保费用无从筹措,维保质量难以保障。

这并非个案。在全国范围内,许多老旧小区在完成电梯更新后,都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本应用于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然而,一旦资金账户被“一次性用尽”,后续的维护支出便成为悬在居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电梯作为一种特种设备,其安全性、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根据《特种设备安全法》及相关规定,电梯必须定期接受专业维保,包括润滑、清洁、调整、更换易损件等,且维保频率不得低于每15天一次。一旦维保不到位,轻则影响使用效率,重则埋下安全隐患。

在资金账户清零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电梯的长期维保?这是摆在许多社区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目前,常见的解决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由业主自筹资金。这种方式虽然在理论上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居民对于再次出资往往存在抵触情绪,尤其是在已经为电梯更新支付过费用的情况下;另一方面,资金筹集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引发邻里矛盾。

二是引入物业或第三方公司垫资维保。部分物业公司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或争取长期合作机会,愿意先行垫付维保费用。但这种方式存在较大风险,一旦后续资金无法及时到位,容易导致维保服务中断,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三是探索电梯维保市场化机制。近年来,一些地区尝试将电梯维保纳入市场化运作体系,通过招投标方式引入专业维保公司,并与电梯使用单位签订长期维保合同。这种方式虽然有助于提升维保效率,但也对监管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防止出现“低价中标、低质服务”的现象。

面对上述困境,亟需建立一套可持续的电梯维保资金保障机制。首先,应在电梯更新项目之初,就对后续维保成本进行科学测算,并在维修资金使用方案中预留一定比例的维保专项资金。其次,应推动建立电梯维保基金制度,鼓励居民按月或按年缴纳电梯维保专项费用,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此外,政府层面也可考虑设立电梯维保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区给予一定财政支持。

更重要的是,要推动电梯维保责任主体的明确与落实。目前,许多小区的电梯维保责任仍停留在“谁出钱谁负责”的模糊状态,缺乏明确的责任分工与监督机制。建议通过立法或政策引导,明确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维保单位等各方在电梯维保中的权责关系,建立起“谁使用、谁负责、谁监督”的责任体系。

从长远来看,电梯维保不应只是“一次更新、终身维护”的理想化承诺,而应成为社区治理中的一项常态化工作。只有建立起科学、规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和责任体系,才能真正实现电梯安全运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如今,越来越多的老旧小区正在或将要面临电梯更新问题。改造基金账户清零的现实提醒我们:电梯更换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让新电梯在未来的岁月中持续安全、稳定地运行。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问题、治理问题。唯有未雨绸缪、统筹规划,才能避免“电梯更新完成之日,便是维保危机开始之时”的尴尬局面重演。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物业、业主委员会以及专业维保企业都应各司其职、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电梯维保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部电梯都成为居民安心出行的保障,而不是悬在头顶的“定时炸弹”。

18176983777 CONTACT US

公司: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地址:玉林市玉容路茂林段南侧二幢10号二楼

Q Q:127056320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桂ICP备2025063860号

咨询 在线客服在线客服 电话:18176983777
微信 微信扫码添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