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电梯作为现代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早已深入人们的日常。无论是住宅小区、写字楼、商场还是医院,电梯几乎无处不在。然而,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现:我们是否察觉到,电梯的“健康状况”正在逐年下滑?
这并非危言耸听。许多居民在乘坐电梯时,常常会遇到诸如运行中异响、轿厢抖动、开关门延迟、按钮失灵甚至突然停梯等现象。这些看似微小的故障,实则是电梯系统老化、维护不到位或使用超负荷的信号。尤其是在一些建成时间较长的老旧小区,电梯“带病运行”的情况屡见不鲜。部分电梯已服役超过15年,甚至接近或超过了设计使用寿命,却仍在勉强维持运转。
造成电梯“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早期建设标准较低,许多老式电梯在设计和制造上未能充分考虑长期高频率使用的耐久性。其次,后期维护管理缺失严重。在不少物业管理水平较低的小区,电梯维保往往流于形式——维保记录造假、维保周期拖延、维修人员技术不过关等问题频发。更有甚者,为节省成本,物业选择低价外包维保服务,导致“修不如换”成为常态,安全隐患由此埋下。
此外,使用强度的急剧上升也加剧了电梯的损耗。以一线城市为例,一栋30层高的住宅楼,每天电梯启停次数可能高达数百次。长期高强度运行,若缺乏科学监测与及时检修,机械部件磨损、电气系统老化便不可避免。特别是在节假日或早晚高峰期间,电梯超载运行的情况时有发生,进一步缩短了设备寿命。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众对电梯安全的认知普遍不足。许多人认为电梯是“全自动、免维护”的设备,只要能正常上下就无需关注其内在状态。这种认知误区导致问题发现滞后,小故障演变为大事故的风险显著增加。近年来,全国多地发生的电梯困人、坠落甚至致伤致死事件,虽然数量不多,但每一次都敲响了警钟。
值得欣慰的是,相关部门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近年来加强了对电梯安全的监管力度,推动建立电梯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并鼓励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一些城市已试点推行“智慧电梯”项目,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运行数据,提前预警潜在故障,变被动维修为主动预防。同时,老旧电梯更新改造也被纳入部分城市的民生工程,财政补贴政策逐步落地,为解决“高龄电梯”问题提供了支持。
然而,技术手段和政策支持只是解决问题的一半。真正的改善,还需依赖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公众意识的提升。物业公司应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责任,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维保计划,杜绝“走过场”式的检查。业主委员会也应发挥监督作用,定期查阅维保记录,组织第三方检测,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而对于普通乘客而言,文明乘梯、不强行扒门、不超载使用,同样是保障电梯健康运行的重要一环。
从长远来看,电梯不仅是建筑的附属设施,更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面对逐年下滑的趋势,我们不能仅仅寄希望于事故发生后的追责与整改,而应在日常中建立起预防性维护、智能化监管和全民参与的安全生态。
电梯的每一次平稳升降,都承载着人们对安全出行的基本期待。当我们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穿梭往返时,或许很少有人会去关心那方寸轿厢背后的机械心跳。但正是这些沉默运转的设备,维系着现代生活的秩序与温度。唯有正视其“健康危机”,才能让每一次上下,都真正安心、放心。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