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企业普遍反映:电梯的年度检验越来越难以通过。过去相对容易完成的年检,如今却频繁出现不合格项,甚至需要多次整改才能达标。这一现象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电梯年检通过率下降?背后又折射出哪些深层次的问题?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监管标准的提升是年检通过难度加大的直接原因。随着城市高层建筑数量激增,电梯保有量持续攀升,电梯安全已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不断修订和完善《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对电梯的技术状态、安全性能、运行记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例如,新增了对紧急报警装置有效性、门锁装置可靠性、限速器—安全钳联动试验等关键项目的检查频次和判定标准。这些变化虽然提升了整体安全水平,但也意味着任何细微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整机判定为不合格。
其次,设备老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电梯总量已突破千万台,其中相当一部分投入使用超过10年,进入故障高发期。老旧电梯普遍存在零部件磨损严重、控制系统落后、技术资料缺失等问题。尽管部分城市推行了“电梯更新改造”政策,但受限于资金、产权协调等因素,大量老旧小区的电梯仍带病运行。在这种背景下,即便维保单位按规程进行日常维护,也难以完全满足现行检验标准的要求。比如,一些老式继电器控制系统的电梯,在逻辑互锁、信号反馈等方面无法达到新规中的电气安全回路要求,即使功能正常,也可能因不符合规范而被判不合格。
再者,维保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影响年检通过率的重要因素。目前市场上电梯维保企业数量众多,竞争激烈,部分企业为降低成本,采取“以修代保”“减少巡检频次”“使用非原厂配件”等手段维持利润。更有甚者,存在虚假维保记录、应付检查的现象。这类行为短期内看似节省开支,实则埋下安全隐患,并在年检中暴露无遗。检验机构依据国家标准逐项核查,一旦发现制动器间隙超标、钢丝绳断股未更换、应急照明失效等问题,便会开具不合格项。而这些问题往往并非一日形成,而是长期维护不到位的结果。
此外,检验流程本身的规范化和透明化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过关”门槛。过去部分地区存在“人情检验”“走过场”的情况,只要电梯能运行,基本都能通过年检。但近年来,监管部门强化了对检验机构的监督,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机制,推动检验过程全程留痕、责任可追溯。同时,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显著增强,不再轻易放过潜在风险点。这种从严执法的趋势,使得以往可以“通融”的项目如今必须整改到位,自然导致一次性通过率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单位的安全意识滞后也加剧了年检压力。一些物业公司或业主委员会将电梯视为“普通设备”,忽视其特种设备属性,未能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例如,未按规定设立安全管理岗位、未保存完整的维保合同与记录、未及时申报检验等。当检验人员到场时,常常发现资料不全、管理人员不在岗、应急预案缺失等问题,这些管理类缺陷同样会被列为不合格项。事实上,年检不仅是技术检测,更是对使用单位管理水平的全面考核。
面对年检通过难的现实,各方应理性看待并积极应对。对于使用单位而言,应摒弃“应付检查”的心态,真正落实安全主体责任,选择信誉良好的维保公司,保障必要的维护投入。维保企业则需提升服务质量和专业技术能力,杜绝弄虚作假,做到真维保、真记录、真负责。监管部门应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加强对基层单位的指导培训,帮助其理解新规要求,避免因认知偏差造成不必要的整改。
总之,电梯年检通过难度加大,并非简单的“卡得严了”,而是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治理体系日趋完善的表现。它反映出从“重使用”向“重安全”的转变,也倒逼整个产业链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唯有各方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电梯安全的长治久安,让每一次升降都更加安心可靠。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