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用户的出行体验和生命安全。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部分电梯频繁出现“运行阻力过大”的故障报警,给维保单位和物业管理带来不小困扰。这一故障不仅影响电梯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停梯、困人等严重后果。那么,为何电梯控制系统会频繁报出此类故障?其背后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首先,需要明确“运行阻力过大”这一故障代码的含义。现代电梯控制系统通常配备有先进的传感器和逻辑判断模块,能够实时监测电梯运行过程中的负载、加速度、牵引力、电流变化等参数。当系统检测到电机输出扭矩明显高于正常值,或钢丝绳张力异常增大,或轿厢移动受阻时,便会判定为“运行阻力过大”,并触发保护机制,停止运行以防止设备损坏或安全事故。
造成这一现象的首要原因,往往与导轨系统状态不良密切相关。电梯轿厢和对重装置依靠导靴在导轨上滑动运行,若导轨发生变形、错位、锈蚀或积尘严重,将显著增加运行摩擦力。特别是在老旧建筑中,导轨长期缺乏维护,接头处不平整或润滑不足,极易导致导靴卡滞或异常磨损,从而引起系统误判为阻力过大。此外,导靴本身的调节不当,如间隙过小或压得过紧,也会直接增加运行负荷。
其次,钢丝绳张力不均或老化是另一常见诱因。电梯通常采用多根钢丝绳共同承担载荷,理想状态下各绳张力应保持均衡。一旦某根钢丝绳因伸长、磨损或断股导致张力失衡,控制系统为维持平衡会加大电机输出,进而被识别为异常阻力。同时,钢丝绳表面油污过多或干燥缺油,也会增加与曳引轮之间的摩擦阻力,影响正常传动效率。更严重的是,若钢丝绳出现局部硬化或扭曲,可能在运行中产生周期性抖动,干扰传感器信号,诱发误报警。
再者,曳引系统问题也不容忽视。曳引轮槽磨损严重、形状不规则或存在油污,会导致钢丝绳打滑或咬合不良,使电机需要更大的驱动力来完成升降动作。尤其在潮湿或灰尘较多的机房环境中,曳引轮表面易附着杂质,降低摩擦系数,迫使控制系统提升输出功率,从而触发阻力报警。此外,曳引机轴承损坏、减速箱缺油或齿轮磨损等机械故障,同样会增加内部运转阻力,间接反映为外部运行异常。
电气控制系统本身的问题也可能导致误报。例如,编码器信号异常或电流传感器漂移,会使控制系统对电机负载的判断失准。编码器负责反馈电机转速和位置信息,若其连接松动、受潮或码盘污染,可能导致信号跳变,系统误认为电机“吃力”而报出阻力过大。同样,电流采样电路若存在零点漂移或元件老化,也会错误放大实际电流值,造成误判。
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忽略。电梯井道内湿度过高、温度剧烈变化,可能导致导轨膨胀变形或金属部件结露生锈;建筑沉降或结构变形则可能引起井道偏移,使轿厢运行轨迹偏离设计路径,增加侧向摩擦。此外,频繁超载使用或货物堆放不均,也会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运行负荷,超出系统预设的安全阈值。
最后,控制系统参数设置不当或软件缺陷也可能是根源之一。某些电梯在调试阶段未根据实际负载和运行条件优化控制曲线,导致启停加速度设置过高,瞬时扭矩需求大,容易触发电机过载保护。而部分老旧型号电梯的控制程序未能有效区分真实阻力与短暂波动,抗干扰能力较弱,稍有震动或电流波动即触发报警。
综上所述,电梯频繁报出“运行阻力过大”故障,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解决此类问题,需从机械、电气、环境及管理多个维度综合排查:定期检查导轨平直度与润滑状况,调整导靴间隙;测量并调整钢丝绳张力,及时更换老化绳索;清洁并检查曳引轮槽形,确保传动效率;校准编码器与传感器,排除电气干扰;同时结合使用环境优化控制参数,并加强日常巡检与预防性维护。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电梯平稳高效运行,提升乘客安全感与满意度。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