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的众多城市中,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承载着无数居民与上班族的日常出行。无论是住宅小区、商业中心还是写字楼,电梯的安全运行始终牵动着公众的心。近期,在一次深夜例行维修作业中,技术人员在对一台“广西菱王电梯”进行检查时,意外发现编码器轴承出现异响,这一看似微小的现象,却可能预示着设备即将面临严重故障的风险。
当晚,维修团队接到某高层住宅楼物业的报修电话,称电梯运行过程中偶有顿挫感,并伴有轻微抖动。虽然电梯仍可正常运行,但出于安全考虑,物业决定请专业人员进行全面排查。维修人员抵达现场后,首先对电梯控制系统进行了初步检测,未发现明显异常。随后,他们将重点转向驱动系统的核心部件——编码器。
编码器是电梯控制系统中的关键传感器,负责实时监测电机转速和位置,确保电梯平稳启停和精准平层。一旦编码器工作异常,电梯可能出现冲顶、蹲底、停层不准甚至紧急制动等危险情况。因此,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整部电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在拆解编码器的过程中,技术人员听到轴承部位传来细微的“沙沙”声,尤其在手动旋转轴心时更为明显。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立即判断,这种异响极有可能是轴承内部滚珠磨损或润滑失效所致。进一步使用专业仪器检测后确认,轴承的径向间隙已超出标准范围,且存在局部点蚀现象,说明金属疲劳已经开始。
“这种异响是典型的早期损坏征兆。”现场负责人解释道,“虽然目前电梯还能运行,但如果继续使用,轴承可能会突然卡死或断裂,导致编码器信号中断,进而引发控制系统误判,造成电梯急停甚至坠落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台广西菱王电梯投入使用尚不足五年,按照厂家设计寿命应在15年以上。为何核心部件会提前出现老化迹象?经过深入分析,技术人员发现该电梯日均运行频次高达300次以上,且所在楼宇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住户密集,高峰时段负载较大。长期高负荷运转使得传动系统承受持续应力,加速了精密部件的老化过程。
此外,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空气湿度常年较高,若机房通风不良或密封不严,水汽容易侵入电气设备内部,导致金属部件锈蚀、润滑脂乳化失效。此次轴承异响,很可能就是湿气长期侵蚀与润滑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
发现问题后,维修团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暂停该电梯运行,并更换了全新的编码器总成。同时,对同批次安装的其他几台菱王电梯展开专项排查,结果又发现两台存在类似隐患,均已及时处理,避免了潜在事故的发生。
此次事件也引发了业内对电梯维保模式的重新思考。传统定期保养制度往往依赖固定周期的人工巡检,难以捕捉突发性或渐进式的隐性故障。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电梯开始配备远程监控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振动、温度、电流等数据,通过算法预测部件寿命,实现“状态维修”而非“定时维修”。
事实上,广西菱王电梯近年来也在积极推进智能化升级,部分新型号已具备故障自诊断和云端预警功能。然而,在大量既有设备尚未完成数字化改造的背景下,人工巡检仍是保障安全的重要防线。这就要求维保单位提升技术水平,加强对一线人员的专业培训,尤其是在异常声音、异常震动等感官线索的识别能力上多下功夫。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电梯安全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管理问题。物业公司应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杜绝“重使用、轻维护”的倾向;监管部门需加强抽查力度,推动老旧电梯评估与更新;而广大乘客也应增强安全意识,发现异常及时反馈,形成多方共治的良好局面。
一次深夜的维修,揭开了隐藏在平静运行背后的危机。编码器轴承的异响虽小,却是一记警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便利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细节的关注与对风险的敬畏。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台电梯真正成为连接楼层之间的安心之桥,而不是潜藏隐患的高空“定时炸弹”。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