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建筑中,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设备,承担着大量人员与货物的日常运输任务。尤其是在高层住宅、写字楼、医院及商场等人流密集场所,电梯的使用频率极高,长期处于高强度运行状态。然而,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和运行负荷的持续增加,部分电梯的关键部件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与老化,其中“轮槽”作为曳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电梯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近年来,多地发生因轮槽磨损导致的曳引能力下降、钢丝绳打滑甚至溜梯事故,凸显出对高强度使用电梯进行轮槽改造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所谓轮槽,是指电梯曳引机上的曳引轮沟槽,其作用是通过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实现轿厢与对重的上下运动。在理想状态下,轮槽的几何形状与钢丝绳直径精确匹配,确保接触面均匀受力,从而维持稳定的曳引力。然而,在长期高频率、大载荷的运行环境下,轮槽表面会因反复摩擦而逐渐产生磨损,形成“V型槽变宽”、“底部硬化层剥落”或“沟槽偏磨”等现象。这些变化不仅降低了钢丝绳与轮槽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还可能导致钢丝绳受力不均,加速其疲劳断裂风险。更为严重的是,当轮槽磨损超过一定限度后,曳引力显著下降,在启动或制动过程中极易引发打滑,造成平层不准、抖动加剧,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冲顶或蹲底事故。
目前,许多在用电梯已连续运行超过10年,部分设备日均启停次数高达数百次,远超设计预期。尤其是一些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或商业综合体中的主梯,常年处于满载或超载状态,机械部件承受着巨大压力。尽管定期维保制度已在行业内普遍推行,但受限于检测手段和判断标准,轮槽的隐性损伤往往难以被及时发现。常规维保多关注润滑油状态、电气系统运行及门机功能,而对轮槽形貌的量化评估缺乏系统手段,导致潜在风险长期积累。
针对这一问题,业内专家建议:对于使用强度持续超标、运行年限较长的电梯,应优先开展轮槽状态专项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改造。具体措施包括:首先,引入激光扫描或三维成像技术对轮槽进行精准测量,分析其磨损深度、角度变化及表面粗糙度,建立数字化档案;其次,根据检测数据判断是否需要更换曳引轮或采用新型轮槽修复工艺。例如,目前已有成熟的“冷焊堆焊+精密车削”技术,可在不更换整轮的前提下恢复轮槽原始几何参数,大幅降低改造成本与停机时间。此外,还可考虑升级为带“U型+切口”设计的复合轮槽(如Eurogroove),此类结构能更好适应钢丝绳动态变形,提升摩擦效率并延长使用寿命。
除了技术层面的改造,管理机制也需同步优化。物业单位和维保企业应建立电梯使用强度监测机制,结合运行次数、载重记录和故障频率等数据,科学划分风险等级。对于高负荷电梯,应缩短轮槽检查周期,由常规的年度检查调整为半年甚至季度专项检测。同时,鼓励采用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控曳引轮振动、温度及钢丝绳张力变化,实现从“被动维修”向“预测性维护”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轮槽改造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应纳入电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整体框架。在改造完成后,仍需加强日常巡检,规范使用行为,避免频繁超载、野蛮操作等加剧磨损的因素。此外,应对维保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其对轮槽失效模式的认知与诊断能力,确保隐患能够早发现、早处理。
综上所述,面对高强度使用带来的安全挑战,电梯轮槽的健康状况不容忽视。通过科学评估、技术改造与管理升级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对存在隐患的轮槽进行修复或更换,不仅是保障乘客人身安全的必要举措,也是延长电梯使用寿命、提升运行效率的关键环节。在城市基础设施日益老化的背景下,推动电梯关键部件的精细化管理和前瞻性维护,将成为构建安全、智慧、可持续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支撑。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