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业主频繁反映电梯运行过程中出现晃动、抖动甚至异响时,作为维保人员或物业管理方,往往第一时间会联想到导轨是否变形、轿厢是否偏载,或是曳引机是否存在故障。然而,在诸多可能原因中,一个常常被忽视却极为关键的环节——轮槽磨损情况,往往成为问题的根源所在。事实上,电梯运行的平稳性不仅依赖于整体系统的协调运作,更与每一个细节部件的状态息息相关,其中导向轮、曳引轮和反绳轮的轮槽状况尤为关键。
电梯在运行过程中,钢丝绳始终与曳引轮、导向轮等接触并滑动。这些轮子的表面设计有特定形状的槽(即轮槽),用于固定钢丝绳位置,确保其在运行时不发生横向位移,并维持足够的摩擦力以实现有效曳引。一旦轮槽因长期使用而出现磨损、变形或不均匀凹陷,钢丝绳与轮槽之间的接触状态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虽细微,却足以引发一系列运行异常。
首先,轮槽磨损会导致钢丝绳在槽内的位置不稳定。原本应均匀分布的受力变得局部集中,造成个别钢丝绳承受更大的拉力,而其他绳则相对松弛。这种受力不均直接导致轿厢在升降过程中产生轻微摆动或上下颠簸感。业主乘坐时便会明显感觉到“不稳”“像坐船一样”,尤其是在中高速运行阶段更为显著。
其次,轮槽若出现偏磨或沟槽加深,会使钢丝绳在运行中产生微小的跳动或滑移。这种跳动通过钢丝绳传递至轿厢悬挂系统,进而影响整个轿厢的平衡。同时,由于各根钢丝绳张力差异加大,电梯控制系统可能误判为负载异常,从而触发保护机制或降低运行速度,进一步影响乘坐体验。
更严重的是,轮槽磨损还可能加速钢丝绳本身的损耗。当轮槽表面粗糙或形成锐边时,会对钢丝绳造成持续的刮擦和挤压,导致断丝、断股等问题提前出现。这不仅增加了安全隐患,也缩短了钢丝绳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维护成本。
因此,当业主多次反馈电梯运行不平稳时,维保人员不应仅停留在表面检查或参数调整层面,而应深入排查包括轮槽在内的机械传动部件。具体检测方法包括:使用专用轮槽测量样板对曳引轮、导向轮的槽型进行比对,查看是否存在过度磨损或形状变异;通过目视和手触检查轮槽表面是否有裂纹、积碳、油污或金属剥落现象;同时配合钢丝绳张力测试仪,检测各绳张力是否一致,间接判断轮槽是否造成受力偏差。
此外,还需注意轮轴轴承的状态。若轴承松动或损坏,也会引起轮体晃动,进而加剧轮槽与钢丝绳之间的非正常摩擦,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轮槽检测应结合轴承、轮体安装精度等多项指标综合评估。
从预防角度出发,建议将轮槽状态纳入电梯定期保养的重要项目。特别是在电梯投入使用五年以上或运行次数超过规定标准后,应提高检测频率。对于高使用率的住宅楼、写字楼或医院等场所,更应建立轮槽磨损档案,记录每次测量数据,便于趋势分析和预判更换时机。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老旧电梯因原始设计或材质限制,轮槽本身耐磨性较差,更容易出现早期磨损。对此类设备,可考虑升级为高性能合金材料轮体,或采用带衬垫式轮槽结构,以延长使用寿命并提升运行品质。
总之,电梯运行的平稳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轮槽作为连接钢丝绳与驱动系统的关键界面,其状态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动态平衡。面对业主关于“电梯不稳”的投诉,我们不能止步于听觉和体感判断,而应以科学手段追溯根本原因。将轮槽检测作为常规排查动作,不仅是技术规范的要求,更是保障乘梯安全与舒适的重要举措。唯有重视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实现电梯“无声运行、平稳如初”的服务目标。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