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梯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响,许多乘客会感到不安,而维保人员则需要迅速判断问题来源,以确保设备安全和乘客体验。在众多可能导致异响的原因中,轮槽的问题尤为关键,是维保检查中不可忽视的重点环节。
电梯的运行依赖于多个精密部件的协同工作,其中轿厢导靴、对重导靴以及导向轮等组件通过与导轨的接触实现平稳升降。这些部件中的“轮槽”结构,即导向轮或滑动导靴与导轨之间的接触区域,承担着引导、减震和稳定运行的重要功能。一旦轮槽出现磨损、变形、润滑不足或异物卡滞等问题,就可能引发异常摩擦,从而产生刺耳的“吱呀”声、“咯噔”声或持续性的摩擦噪音。
首先,轮槽的材质和设计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和运行表现。常见的导向轮多采用聚氨酯或尼龙包覆金属轮芯的结构,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减震性能。然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高频率运行或负载不均的情况下,轮槽表面容易发生磨损或龟裂。当轮槽边缘变得不平整或出现凹陷时,与导轨的接触面积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压力集中,进而产生周期性异响。特别是在电梯启动或制动阶段,加速度变化明显,异响往往更加突出。
其次,润滑状态是影响轮槽运行平稳性的另一重要因素。导轨与轮槽之间需要保持适当的润滑,以减少摩擦系数,避免干磨。如果维保人员未能定期添加专用导轨润滑油,或使用了不符合标准的润滑剂,轮槽与导轨之间就会因润滑不足而产生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之间的剧烈摩擦,发出尖锐声响。此外,环境中的灰尘、油污或建筑施工残留物也可能附着在导轨表面,进入轮槽间隙,形成研磨颗粒,加速磨损并引发噪音。
再者,安装精度和调整不当也是导致轮槽异常的常见原因。电梯在安装或维修后,若导靴间隙未按规定调整,或导向轮偏心、倾斜,都会使轮槽与导轨不能均匀贴合。例如,导靴间隙过小会导致轮槽过度挤压导轨,产生持续摩擦声;间隙过大则会使轿厢在运行中晃动,造成轮槽反复撞击导轨,发出“哐当”声。这类问题在中高速电梯中尤为敏感,轻微的偏差都可能被放大为明显的异响。
值得注意的是,轮槽问题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可能与其他机械故障相互关联。例如,钢丝绳张力不均会导致轿厢倾斜,进而使一侧导靴受力过大,加速该侧轮槽磨损;导轨本身若出现弯曲、错位或接头台阶过高,也会直接损伤轮槽结构。因此,在排查异响时,不能仅局限于轮槽本身,还需结合整套导向系统进行综合诊断。
那么,当电梯出现异响时,应如何重点检查轮槽?建议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停梯断电,确保安全:在进行任何检查前,必须将电梯置于检修状态,并切断主电源,防止意外启动。
目视检查轮槽状态:打开井道照明,仔细观察轿厢及对重侧的导向轮或滑动导靴。查看轮槽是否有明显磨损、裂纹、变形或缺损,特别注意轮缘是否变薄或出现毛刺。
测量导靴间隙:使用塞尺检测导靴与导轨之间的间隙是否符合厂家规定的标准(通常为0.5~1.5mm),两侧应基本对称。
检查润滑情况:确认导轨表面是否有足够且清洁的润滑油,轮槽接触面是否干燥或积垢。必要时清理旧油并重新涂抹专用润滑剂。
手动盘车测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缓慢移动轿厢,监听异响是否随轮槽转动周期性出现,以此判断噪声源是否与轮槽旋转有关。
更换或调整部件:如发现轮槽严重磨损或变形,应及时更换导向轮或导靴组件,并重新校准位置。
总之,电梯运行中的异响虽看似小事,却可能是安全隐患的前兆。轮槽作为导向系统的关键接触点,其状态直接关系到电梯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维保单位应将其纳入日常巡检的重点项目,建立定期检查与更换机制。同时,乘客一旦发现电梯有异常声响,也应及时向物业或维保人员反馈,共同维护乘梯安全。
通过科学的检查流程和规范的维护管理,绝大多数由轮槽引发的异响问题都能被及时发现并解决,从而保障电梯长久稳定运行,提升楼宇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度。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