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建筑中,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设备,其运行安全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在一些特定环境中,如地下车库、老旧住宅楼、工业厂房或高温高湿区域,电梯常常处于工况恶劣的运行条件下。这些环境因素不仅加速了电梯关键部件的老化和磨损,更对电梯的长期稳定运行构成了严重威胁。其中,电梯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的轮槽磨损问题尤为突出,若未能及时监测与处理,极有可能引发打滑、断绳甚至坠梯等重大安全事故。
在恶劣工况下,电梯运行环境通常伴随着较高的湿度、粉尘、油污或腐蚀性气体。例如,地下车库中的电梯常因潮湿环境导致钢丝绳锈蚀,同时车辆尾气中的酸性物质可能腐蚀金属部件;工业厂房中频繁的重载运行则使曳引系统承受远超设计负荷的压力;而老旧建筑中的电梯由于维护不足,往往存在润滑不良、对重不平衡等问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曳引轮轮槽表面极易出现不均匀磨损、沟槽加深、材料剥落等现象。
轮槽磨损最直接的影响是降低钢拉力与曳引力的匹配度。当轮槽形状发生改变,钢丝绳与轮槽的接触面积减小,摩擦力随之下降,容易造成曳引打滑。尤其在启动或制动过程中,若曳引力不足,可能导致轿厢位置失控,出现“溜梯”现象。此外,磨损后的轮槽边缘可能变得尖锐,进一步加剧钢丝绳的疲劳损伤,缩短其使用寿命,增加断绳风险。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多根钢丝绳受力不均,部分绳索承受过大的张力,将显著提升整体系统的安全隐患。
尽管现行的电梯定期检验制度已对曳引系统提出基本检查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轮槽磨损的检测往往依赖于维保人员的经验判断,缺乏标准化、定量化的评估手段。许多单位仍采用目视检查或简单测量的方式,难以发现早期微小磨损或内部结构变化。尤其是在高使用频率或环境恶劣的电梯中,这种传统方法极易遗漏潜在风险,形成“带病运行”的局面。
因此,针对工况恶劣的电梯,必须建立更加科学、系统的轮槽监测机制。首先,应推广使用非接触式测量技术,如激光轮廓扫描仪或三维成像设备,定期对曳引轮轮槽进行精确建模,获取槽型深度、宽度、圆度等关键参数,实现磨损程度的量化分析。通过建立历史数据档案,可追踪磨损发展趋势,预测更换周期,避免突发性故障。
其次,建议在重点电梯上加装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可通过振动传感器、声发射装置或光纤传感技术,实时采集曳引轮运行状态信号,结合人工智能算法识别异常磨损模式。一旦监测数据超出预设阈值,系统可自动报警并推送至维保平台,实现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警”的转变。这对于地处偏远或人流量大的场所尤为重要,能够大幅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此外,管理单位应强化维保责任落实,制定差异化维保计划。对于工况恶劣的电梯,应缩短巡检周期,提高润滑频次,并优先选用耐腐蚀、抗磨损的高性能材料替换原有部件。同时,加强对维保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检测工具和判断标准,提升现场处置能力。
从政策层面看,相关监管部门也应考虑修订电梯安全技术规范,明确对恶劣工况下关键部件的监测要求,推动将轮槽磨损纳入强制检测项目。鼓励企业研发适用于复杂环境的智能监测设备,并通过试点示范工程积累经验,逐步形成行业标准。
总之,电梯安全无小事。在工况恶劣的环境下,轮槽作为曳引系统的关键接触面,其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整机运行安全。唯有通过技术升级、管理优化与制度完善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对轮槽磨损的有效监控,防患于未然。这不仅是对设备负责,更是对每一位乘用者生命的尊重与保障。未来,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诊断技术的发展,电梯安全管理必将迈向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新阶段。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