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已成为高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无论是住宅小区、写字楼还是商场,人们每天都在频繁使用电梯,其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然而,近年来因电梯故障引发的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因素是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的磨损问题,尤其是当电梯使用强度超标时,轮槽的异常磨损会显著增加安全隐患。
电梯的曳引系统依靠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的摩擦力实现轿厢的上下运行。曳引轮表面设有多个轮槽,用于固定和引导钢丝绳。在长期高频率、高强度的运行环境下,钢丝绳与轮槽之间持续摩擦,会导致轮槽出现不均匀磨损、变形甚至沟槽加深等问题。这种磨损不仅会降低曳引效率,还可能引发钢丝绳打滑、跳槽甚至断裂,严重时可能导致轿厢失控下坠或冲顶,后果不堪设想。
当前许多老旧建筑或使用率极高的楼宇中,电梯日均运行次数远超设计标准。例如,一些大型住宅小区的电梯日均运行可达上千次,部分商业综合体的电梯甚至24小时不间断运行。在这种高强度使用背景下,传统定期检修模式已难以满足实时安全保障的需求。按照常规维保周期,通常每半个月进行一次例行检查,但在两次维保之间,轮槽可能已经发生显著磨损,而这一过程往往无法被及时发现。
因此,建立对曳引轮轮槽的实时监测机制显得尤为迫切。通过引入智能传感技术,可以在轮槽关键位置安装微型传感器,实时采集轮槽深度、宽度、表面粗糙度以及钢丝绳张力等数据。这些数据可通过物联网(IoT)平台进行远程传输,由后台系统进行动态分析,一旦发现磨损速率异常或达到预设阈值,系统将自动发出预警,提醒维保单位及时介入处理。
实时监测的优势在于变“被动维修”为“主动预防”。传统的维保方式多依赖人工目视检查和经验判断,存在主观性强、易遗漏等问题。而基于传感器的监测系统能够提供连续、客观的数据支持,不仅能提高检测精度,还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突发故障的概率。此外,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积累与分析,还可以建立磨损趋势模型,预测轮槽的剩余寿命,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更换计划,避免过度维护或维护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轮槽磨损并非孤立现象,它往往与钢丝绳质量、润滑状况、电梯负载均衡性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长期超载运行会使钢丝绳对轮槽的压力增大,加速磨损;润滑不足则会加剧摩擦热效应,导致材料疲劳。因此,在实施轮槽实时监测的同时,也应配套完善其他关键部件的状态监控,形成全面的电梯健康评估体系。
从政策层面看,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和《电梯维护保养规则》已对电梯安全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但针对具体零部件如曳引轮轮槽的监测标准尚不够细化。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制定电梯关键部件状态监测的技术规范,推动将轮槽磨损监测纳入强制性安全评估项目,尤其对于使用年限较长或使用强度较高的电梯,应优先推广智能化监测手段。
同时,电梯制造商、物业公司和维保单位也应加强协作。制造商可在新梯设计阶段就集成监测模块,提升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物业公司应加大对电梯运行数据的关注,配合专业机构做好日常管理;维保单位则需提升技术能力,能够解读监测数据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总之,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电梯保有量持续增长,单纯依靠人工巡检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面对高强度使用的现实情况,推行对曳引轮轮槽的实时监测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保障公共安全的必要举措。唯有将科技手段与管理制度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电梯运行的可感、可控、可预警,让每一次升降都更加安心。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