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高层建筑中,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平稳性与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乘客的舒适度和生命安全。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部分电梯会出现运行冲击现象,表现为轿厢在启动、制动或平层时产生明显的震动、抖动甚至异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乘坐体验,更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安全隐患。当电梯出现此类问题时,除了检查控制系统、导轨对重系统等常见因素外,一个常被忽视但极为关键的环节是曳引轮轮槽的尺寸状态。因此,一旦发现电梯运行存在冲击,首要排查项目之一便是测量曳引轮轮槽尺寸。
曳引轮是电梯曳引系统的核心部件,钢丝绳绕过轮槽,依靠摩擦力实现轿厢与对重之间的牵引运动。轮槽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直接影响钢丝绳与轮槽之间的接触状态和受力分布。标准的轮槽通常采用V型或半圆切口设计,其角度、深度、底径等参数均有严格规范。随着电梯长期运行,轮槽会因钢丝绳的反复摩擦而逐渐磨损,导致槽形变宽、变浅,甚至出现不均匀磨损或偏磨现象。这种磨损改变了原有的接触角和压强分布,使各根钢丝绳受力不再均衡,进而引发曳引力下降、打滑、振动加剧等问题。
当轮槽磨损至一定程度,电梯在加减速过程中容易出现“跳动”或“顿挫”感,特别是在启动瞬间或平层制动时尤为明显。这是因为磨损后的轮槽无法有效约束钢丝绳,造成绳与槽之间发生微小滑移,这种滑移在动态过程中积累为可感知的机械冲击。此外,若多根钢丝绳在不同轮槽中的张力差异过大,还会引起轿厢倾斜、导靴受力不均,进一步放大震动幅度。
因此,当维保人员接到电梯运行冲击的报修时,应立即进行现场排查。首先应确认控制系统是否正常,变频器参数是否匹配,制动器动作是否平稳,导轨是否存在变形或油污。在排除这些因素后,必须将注意力转向曳引机部分,重点检查曳引轮轮槽状况。此时,使用专用的轮槽量规或数字式轮槽测量仪对每个轮槽的尺寸进行精确测量,是判断其是否超标的科学手段。
测量内容主要包括:轮槽的夹角、槽底直径、槽深以及各槽之间的相对高度差。根据国家标准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及相关技术规程,轮槽磨损超过原始尺寸的10%或出现明显偏磨、沟槽加深等情况时,即视为不合格,需及时进行修复或更换。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单个轮槽未达报废标准,但若多个槽磨损程度差异显著,也会导致钢丝绳受力严重失衡,同样需要处理。
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维保单位往往仅凭肉眼观察或经验判断轮槽状态,忽略了精确测量的重要性。这种做法存在较大风险,因为轻微的磨损在视觉上难以察觉,却足以影响电梯的动态性能。更有甚者,为节省成本选择继续使用已磨损的曳引轮,结果导致钢丝绳加速疲劳断丝,甚至诱发重大安全事故。
除此之外,轮槽尺寸异常还可能引发其他连锁反应。例如,不匹配的轮槽会导致钢丝绳局部应力集中,缩短其使用寿命;长期的振动传递至井道结构,可能松动支架螺栓,影响整体稳定性;乘客频繁感受到不适,也会降低对物业管理的信任度,间接影响楼宇形象。
综上所述,电梯运行中的冲击现象绝非小事,它可能是多种故障的外在表现,而曳引轮轮槽尺寸的变化正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诱因。定期开展轮槽检测,建立完整的磨损记录档案,结合钢丝绳张力调整与曳引系统整体评估,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电梯平稳运行。尤其是在老旧电梯改造与日常维护中,应将轮槽测量纳入标准化作业流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总之,面对电梯运行冲击问题,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处理,而应深入剖析机械本体的状态。轮槽虽小,却承载着整部电梯的牵引重任。唯有重视每一个细节,严格执行检测标准,才能真正实现电梯的安全、舒适与高效运行。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