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建筑中,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重要工具,其运行的平稳性直接关系到乘客的舒适度与安全。然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部分电梯会出现运行不平稳的现象,例如轿厢抖动、异响、启动或停止时有明显顿挫感等。这些异常不仅影响乘坐体验,更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安全隐患。面对此类问题,维修人员和维保单位应迅速响应,科学排查。而根据多年的电梯维护经验,当发现电梯运行不平稳时,首先应检查曳引轮槽的状态,这是判断故障源头的关键一步。
曳引轮是电梯曳引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通常安装在曳引机上,通过钢丝绳与轿厢和对重相连,依靠轮槽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实现动力传递。曳引轮槽的几何形状、表面光洁度以及磨损程度,直接影响钢丝绳的受力分布和运行轨迹。一旦轮槽出现异常,极易引发整梯运行不稳。因此,在排查电梯运行异常时,将曳引轮槽列为首要检查对象,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需要观察曳引轮槽是否存在不均匀磨损。正常情况下,曳引轮槽的磨损应当均匀,各槽深度基本一致。但若长期运行中钢丝绳张力不均、轮体偏心或润滑不当,会导致个别轮槽磨损加剧,形成“深浅不一”的现象。这种不均匀磨损会使各根钢丝绳在运行中受力不均,产生跳动或滑移,进而引起轿厢上下运行时的抖动。特别是在电梯加速或减速阶段,这种差异会被放大,乘客能明显感受到晃动或震动。
其次,应检查轮槽表面是否出现沟槽、毛刺或积垢。长时间运行后,钢丝绳与轮槽之间不断摩擦,可能在轮槽底部形成明显的沟痕,甚至出现金属疲劳剥落的情况。此外,环境中灰尘、油污与金属碎屑混合后易在轮槽内堆积,形成硬质沉积物。这些异物不仅会加剧磨损,还会改变钢丝绳与轮槽的接触状态,破坏原有的摩擦特性,导致曳引力下降或波动,从而影响电梯的平稳运行。
再者,需关注钢丝绳在轮槽中的位置是否正确。理想状态下,每根钢丝绳应居中嵌入对应的轮槽,且与其他绳保持平行。若因安装偏差或轮体变形导致钢丝绳偏磨或跳出槽位,会造成局部应力集中,严重时可能引发断绳事故。同时,错位的钢丝绳在运行中会产生额外的横向振动,传导至轿厢,表现为运行不稳或异响。
除了物理形态的检查,还应结合运行数据进行综合判断。例如,可通过电梯控制系统读取运行曲线,观察加速度是否平滑、是否有周期性波动。若波动频率与曳引轮旋转频率相关,则高度提示问题出在曳引轮或钢丝绳系统。此外,利用激光测距仪或振动传感器对曳引轮进行动态检测,也能更精准地识别微小的偏心或跳动。
一旦确认曳引轮槽存在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对于轻微磨损,可考虑进行车削修整,恢复轮槽的标准V型或半圆形状,但必须确保加工精度,避免引入新的不平衡。若磨损严重或已出现裂纹,则必须更换整个曳引轮,不可带病运行。同时,应同步检查并调整钢丝绳张力,确保各绳受力均衡,并清理轮槽及周边区域,保持清洁干燥。
值得注意的是,曳引轮槽的维护不应仅限于故障发生后的被动处理,而应纳入日常保养计划。建议每季度对曳引轮进行一次外观检查,每年进行一次深度检测,包括测量轮槽尺寸、评估磨损率等。通过建立完整的维护档案,能够及时掌握部件的劣化趋势,做到防患于未然。
总之,电梯运行不平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机械、电气、控制等多个方面。但在众多可能原因中,曳引轮槽的状态尤为关键。它不仅是动力传递的“咽喉”部位,更是影响整梯运行品质的核心因素。因此,当遇到此类故障时,维修人员应树立“先查曳引轮槽”的排查意识,从最可能的源头入手,提高诊断效率,保障电梯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这不仅是技术规范的要求,更是对乘客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