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设备,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住宅、写字楼和商场等场所,电梯的使用频率极高。然而,伴随着电梯使用年限的增长,其机械部件的老化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电梯钢丝绳与曳引轮之间的轮槽磨损尤为值得关注。对于使用年限较长的电梯,建议显著增加轮槽检测频次,以保障运行安全、延长设备寿命并降低突发故障风险。
电梯的曳引系统是其核心动力来源,而曳引轮上的轮槽则是钢丝绳与曳引机之间实现有效摩擦传动的关键部位。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钢丝绳反复在轮槽中滑动,导致轮槽表面逐渐产生磨损、变形甚至出现沟槽加深或偏磨现象。这种磨损不仅会降低曳引力,影响电梯的平稳运行,更严重的是可能导致钢丝绳打滑、跳槽甚至断裂,从而引发安全事故。尤其对于使用超过10年以上的老旧电梯,轮槽的金属疲劳和累积损伤更为明显,常规的年度检测可能已不足以及时发现潜在隐患。
目前,我国《电梯维护保养规则》对电梯的日常维保和定期检验有明确要求,但针对轮槽磨损的专项检测并未纳入强制性高频检查项目。许多维保单位仍沿用“一年一检”或“两年一检”的节奏进行轮槽状态评估,这种方式在电梯服役初期尚可满足需求,但对于高龄电梯而言,显然存在监测盲区。实际案例表明,部分电梯事故的根源正是由于轮槽磨损未被及时发现,最终导致曳引能力下降,在重载或紧急制动时发生溜梯或冲顶现象。
因此,针对使用年限较长的电梯,应建立更加精细化的轮槽健康监测机制。建议将轮槽检测频次由原来的每年一次提升至每半年一次,甚至在极端高负荷运行环境下实行季度检测。检测内容应包括轮槽的几何尺寸测量(如槽深、槽宽、角度)、表面粗糙度评估、是否存在偏磨或点蚀等缺陷,并结合钢丝绳的磨损状况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应采用激光扫描或三维建模技术对轮槽形貌进行数字化分析,提高检测精度和可追溯性。
此外,轮槽检测不应仅停留在“看”和“量”的层面,更应引入科学的数据管理手段。维保单位应为每台电梯建立轮槽磨损档案,记录历次检测数据,绘制磨损趋势曲线,通过数据分析预判更换周期。例如,当轮槽底部半径明显小于设计值,或两侧壁面夹角发生显著变化时,即应考虑进行轮槽修整或更换曳引轮。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预防性维护策略,不仅能提升安全性,还能避免因突发故障导致的大规模停梯维修,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轮槽磨损往往与钢丝绳选型、张力平衡、导轨对中度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在加强检测的同时,还应同步优化整体维保方案。比如定期调整钢丝绳张力,确保各绳受力均匀;检查导靴与导轨间隙,防止轿厢倾斜造成单侧轮槽过度受力;选用匹配性良好的钢丝绳材质,减少对轮槽的异常磨损。只有从系统角度出发,才能真正实现电梯长期稳定运行。
从社会层面来看,提升老旧电梯轮槽检测频次也是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我国现有电梯保有量已突破千万台,其中服役超过15年的电梯占比逐年上升。这些“高龄”设备若缺乏针对性的维护措施,将成为潜在的安全隐患。政府监管部门可考虑出台指导性文件,鼓励或要求对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电梯实施轮槽专项加密检测,并将其纳入电梯安全评估体系。同时,可通过财政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支持物业单位和维保企业提升检测能力。
总之,电梯安全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轮槽虽小,却关乎整个曳引系统的可靠性。面对日益增长的电梯老化问题,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通过增加轮槽检测频次,完善监测手段,建立数据档案,推动维保升级,才能真正筑牢电梯安全防线,让人民群众“上上下下”更安心、更放心。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