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业主频繁投诉电梯运行过程中出现抖动现象时,作为维保人员或物业管理方,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导轨、导靴、钢丝绳张力不均等常见因素。然而,在诸多实际案例中,一个常被忽视却极为关键的故障源头——曳引轮槽的磨损与匹配问题,往往是导致电梯抖动的根本原因。因此,在接到此类投诉后,应优先检查曳引机的曳引轮槽状态,这不仅能快速定位问题,还能有效避免后续不必要的拆解和误判。
曳引轮是电梯曳引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作用是通过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带动轿厢和对重上下运行。在长期运行过程中,曳引轮槽因持续与钢丝绳接触摩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磨损。这种磨损并非均匀发生,尤其在电梯频繁启停、载荷变化大或钢丝绳张力调节不当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轮槽形状变形、深度不一或出现沟槽等问题。一旦轮槽表面不再保持设计时的理想弧度,就会导致钢丝绳在运行中产生跳动、滑移或局部应力集中,从而引发整梯的振动和抖动感。
更为严重的是,当多个轮槽磨损程度不一致时,各根钢丝绳的受力将变得极不均衡。即使使用张力计测量钢丝绳张力看似“平衡”,但由于轮槽底部支撑面已变形,实际接触点偏移,仍会造成动态运行中的周期性冲击。这种冲击通过钢丝绳传递至轿厢,乘客便会明显感受到上下运行时的“咯噔”感或持续性晃动。尤其是在中高速电梯中,这种抖动不仅影响乘坐舒适度,还可能加速其他机械部件的疲劳损坏,如导靴、轿架甚至控制系统元件。
此外,曳引轮槽的材质与钢丝绳的匹配也至关重要。部分老旧电梯使用的铸铁曳引轮若搭配了现代高碳钢丝绳,由于硬度差异较大,极易造成轮槽快速磨损。而一些新型聚氨酯包覆或特殊合金处理的轮槽虽耐磨性提升,但若选型不当或安装工艺不到位,同样会出现早期损伤。因此,在检查时不仅要观察轮槽是否有明显划痕、压痕或“V”形沟槽形成,还需借助专业工具如轮槽样板或轮廓仪进行精确比对,判断其是否仍符合原厂设计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曳引轮槽的问题有时并不会在静态检查中暴露出来。例如,当电梯空载或轻载运行时,抖动不明显;但随着载重增加,钢丝绳嵌入轮槽更深,因磨损造成的接触不良被放大,抖动随即加剧。这就要求维保人员不能仅凭目视或简单测试就排除该因素,而应在不同负载条件下进行多次试运行,并结合振动检测仪器记录数据,综合分析。
在确认曳引轮槽存在问题后,处理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对轻微磨损的轮槽进行研磨修复,恢复其原始轮廓;二是更换个别严重损坏的轮片(适用于组合式曳引轮);三是整体更换曳引轮。具体选择需根据设备年限、磨损程度及制造商建议来决定。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修复或更换操作后,都必须重新调整钢丝绳张力,并确保所有绳槽同步运转,否则前功尽弃。
与此同时,预防性维护不可忽视。建议将曳引轮槽的检查纳入定期保养项目,特别是在电梯运行超过5年或日均运行次数超过1000次的高负荷场景下,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专业检测。同时,保持钢丝绳的良好润滑状态,避免锈蚀和干磨,也能显著延缓轮槽磨损速度。
综上所述,当业主反映电梯抖动时,不应盲目排查导轨或调校导靴,而应首先聚焦于曳引系统的“心脏”——曳引轮槽。它是连接动力与执行的关键界面,其状态直接影响整梯的平稳性与安全性。通过科学的检查流程和及时的干预措施,不仅能迅速解决当前的投诉问题,更能延长电梯使用寿命,提升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度。对于维保团队而言,养成“先看轮槽”的职业习惯,既是技术素养的体现,也是高效服务的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