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梯在日常运行中出现速度波动时,许多维保人员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检查控制系统、编码器信号或变频器参数设置。这些确实是常见原因,但往往容易被忽视的是机械传动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曳引轮与钢丝绳之间的接触状态。而这一状态的核心指标之一,便是曳引轮的轮槽尺寸。因此,当电梯运行过程中出现速度不稳定、加减速异常、平层不准甚至轻微抖动等现象时,测量轮槽尺寸应成为一项必要且优先的排查步骤。
电梯的曳引系统依靠曳引轮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传递动力。曳引轮上的轮槽设计用于固定钢丝绳的位置,并确保其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接触。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轮槽会因长期摩擦、钢丝绳张力不均或材质劣化而发生磨损。这种磨损可能表现为轮槽底部变宽、槽形变形或两侧角度改变。一旦轮槽尺寸发生变化,钢丝绳与轮槽的接触面积减少,导致摩擦力下降,进而影响曳引力的稳定性。这种不稳定的曳引力直接反映在电梯的运行速度上,造成速度波动、启动打滑或制动延迟等问题。
轮槽磨损通常呈现为“U型”或“V型”变形。正常状态下,轮槽应保持标准的V型结构,以确保钢丝绳在槽内有良好的夹持力。当轮槽底部被磨平,形成类似U型的形状时,钢丝绳的实际接触点会向轮槽外侧偏移,有效直径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即使电机转速恒定,钢丝绳的线速度也会因有效曳引直径的变化而波动,从而导致电梯运行速度不一致。此外,若多根钢丝绳对应的轮槽磨损程度不同,各绳的曳引效率将产生差异,进一步加剧运行中的抖动和速度不稳。
因此,在发现电梯速度异常时,不应仅依赖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而应同步进行机械部分的细致检查。其中,轮槽尺寸的测量是判断曳引轮状态的重要手段。测量时应使用专用的轮槽量规或轮廓仪,对每个轮槽的深度、宽度及角度进行精确比对。国家标准通常规定了轮槽的最小允许尺寸和最大允许磨损量,例如轮槽夹角偏差不应超过±5°,槽底直径减小量不得超过原始直径的5%。若测量结果超出允许范围,则说明曳引轮已严重磨损,必须进行修复或更换。
值得注意的是,轮槽磨损往往不是均匀发生的。由于电梯上下行次数不同、负载分布不均或安装对中不良,某些轮槽可能磨损更严重。因此,测量时应逐个检查所有轮槽,记录数据并进行横向对比。同时,还需检查钢丝绳本身的磨损情况和张力是否一致。因为钢丝绳直径减小或张力不均也会加剧轮槽的非对称磨损,形成恶性循环。
除了直接影响速度稳定性外,严重磨损的轮槽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当曳引力不足时,电梯在重载上行或轻载下行工况下可能出现打滑,极端情况下甚至引发蹲底或冲顶事故。此外,不规则的轮槽还会加速钢丝绳疲劳,导致断股或断裂风险上升。因此,定期测量轮槽尺寸不仅是保障运行舒适性的需要,更是确保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措施。
从预防性维护的角度出发,建议将轮槽尺寸测量纳入电梯年度或半年度保养项目中,特别是对于运行年限超过5年或日均运行次数较高的电梯。通过建立轮槽磨损档案,跟踪其变化趋势,可以提前预判更换时机,避免突发故障带来的停梯损失和安全风险。
综上所述,当电梯出现速度波动时,轮槽尺寸的测量不应被忽视。它虽属机械检查范畴,却直接影响到整个曳引系统的动力传递效率和运行稳定性。只有将电气诊断与机械检查相结合,才能全面、准确地定位问题根源。维保人员应提高对此类隐性故障的敏感度,把轮槽测量作为常规排查动作,从而提升电梯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为乘客提供更加平稳舒适的乘梯体验。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