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季节的到来,常常伴随着持续的降雨和高湿度环境。对于高层建筑中的电梯系统而言,这种气候条件不仅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更会对电梯关键部件造成潜在威胁。其中,井道潮湿问题尤为突出,而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下的曳引轮槽磨损速度明显加快,已成为电梯维护中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在电梯运行过程中,曳引轮是核心传动部件之一,其主要功能是通过钢丝绳与轮槽之间的摩擦力带动轿厢上下运动。曳引轮槽的表面状态直接关系到牵引效率、运行平稳性以及整套系统的安全性。正常情况下,轮槽经过精密加工,具有良好的几何形状和耐磨性能。然而,一旦井道内部湿度过高,尤其是在暴雨频发的季节,水汽会不断侵入井道空间,导致金属部件表面产生冷凝水,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先,潮湿环境会加速金属腐蚀。曳引轮多由铸铁或合金材料制成,虽然具备一定抗腐蚀能力,但在长期暴露于高湿度空气中时,表面仍容易形成氧化层。特别是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夜间降温会使空气中的水分在曳引轮表面凝结成水珠,进一步加剧锈蚀过程。这些锈迹不仅破坏了轮槽原有的光滑度,还会在钢丝绳与轮槽接触时产生额外摩擦,从而加快磨损速率。
其次,湿气会影响润滑状态。尽管曳引轮本身并不需要像轴承那样频繁润滑,但钢丝绳通常会涂有专用油脂以减少摩擦和防锈。当井道潮湿时,水分可能渗入钢丝绳内部,稀释或冲刷掉原有润滑脂,导致润滑效果下降。失去有效润滑的钢丝绳在反复弯曲通过曳引轮槽时,会产生更大的剪切力和局部高温,这不仅加速轮槽磨损,还可能导致钢丝绳断股,增加安全隐患。
此外,潮湿环境下灰尘和杂质更容易附着在轮槽表面。雨水带来的尘土、建筑颗粒物等污染物随空气流动进入井道后,若遇湿气便会粘附在曳引轮及钢丝绳上,形成研磨性物质。这些微小颗粒如同砂纸一般,在电梯每一次启停过程中不断刮擦轮槽内壁,造成非均匀磨损,甚至出现沟槽变形。一旦轮槽轮廓发生变化,钢丝绳受力将不再均衡,极易引发跳槽、打滑等问题,严重时可导致电梯失控。
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电梯多采用封闭式井道设计,理论上应具备一定的防水防潮能力。但在实际使用中,部分老旧建筑或施工质量不达标的项目存在密封不良的问题,如层门缝隙过大、底坑排水不畅、顶部机房防水层破损等,都会使雨水或湿气轻易侵入。尤其在暴雨期间,短时强降雨可能导致井道底部积水,若未能及时排出,水分蒸发后将持续提升整个井道的相对湿度,形成恶性循环。
为应对这一问题,物业管理单位和维保企业应在雨季来临前开展专项检查。重点包括:确认井道各部位密封状况,修复破损的防水结构;清理底坑积水及排水通道,确保排涝系统畅通;对曳引轮、导向轮及钢丝绳进行全面清洁与检测,必要时进行除锈处理并更换已严重磨损的部件;同时加强环境监控,可在井道内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实时掌握内部环境变化,提前预警异常情况。
从长远来看,提升电梯系统的抗潮湿能力也应纳入建筑设计和设备选型阶段的考量范畴。例如选用耐腐蚀性强的曳引轮材质,或在轮槽表面进行特殊涂层处理;优化井道通风结构,配合除湿装置降低湿度积累;推广智能化监测技术,实现对关键部件状态的动态跟踪。
总而言之,暴雨季节带来的井道潮湿问题绝非小事,它通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显著加快了曳引轮槽的磨损进程。只有充分认识其危害,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与维护措施,才能保障电梯长期稳定运行,守护乘客安全出行。每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埋下事故的种子,唯有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