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建筑中,高层电梯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随着建筑高度的不断攀升,电梯运行的安全性也日益受到关注。然而,在诸多潜在安全隐患中,一个看似微小却可能引发严重后果的问题常常被忽视——磨损的轮槽可能导致电梯在急停时无法有效制动。
电梯的制动系统是保障其安全运行的核心部件之一。当电梯因突发情况需要紧急停止时,控制系统会立即启动制动装置,通过制动闸瓦与制动轮之间的摩擦力使电梯迅速减速并停稳。这一过程中,制动轮槽的状态至关重要。轮槽作为制动闸瓦与制动轮接触的关键部位,其表面平整度、深度和材质完整性直接影响制动力的传递效率。一旦轮槽因长期使用出现磨损、变形或沟槽加深,制动效果将大打折扣。
在实际运行中,高层电梯每天频繁启停,制动系统承受着巨大的机械应力和热负荷。尤其是在高峰时段,电梯连续上下运行,制动轮槽反复与闸瓦摩擦,导致材料逐渐疲劳、表面硬化层剥落,甚至出现凹陷或裂纹。这种磨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初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异响或制动延迟,但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磨损将进一步加剧,最终在关键时刻丧失应有的制动能力。
更令人担忧的是,磨损的轮槽在急停状态下可能产生“滑移效应”。正常情况下,制动闸瓦应紧密贴合轮槽,形成足够的静摩擦力以实现快速制动。但当轮槽表面不平整或存在深沟时,闸瓦与轮槽的接触面积减少,压力分布不均,导致局部摩擦力不足。此时,即便制动系统发出指令,电梯仍可能出现短暂滑行,无法在预定距离内完全停止。对于高层建筑而言,这种失控滑行哪怕只有几厘米,也可能造成轿厢错层、乘客跌倒,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剪切事故。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加速轮槽的劣化过程。例如,机房通风不良导致温度过高,会使金属材料发生热膨胀,改变轮槽几何形状;潮湿环境下则易引发锈蚀,进一步削弱其结构强度。一些老旧电梯由于维护不到位,润滑不当或使用了劣质润滑油,还会在轮槽表面形成油泥堆积,降低摩擦系数,使制动响应更加迟钝。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许多物业管理单位对电梯维保的认知仍停留在“故障维修”层面,而非“预防性维护”。他们往往等到电梯出现明显异常才进行检修,而忽略了定期检测制动系统的关键参数,如轮槽磨损量、闸瓦间隙、制动弹簧张力等。国家标准虽规定电梯应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例行保养,但执行过程中常存在走过场、记录造假等问题,使得隐患长期潜伏。
要真正杜绝此类风险,必须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入手。一方面,应强化电梯使用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推动建立完善的设备档案和周期性检测机制,确保每一次维保都有据可查、责任到人。另一方面,鼓励采用智能化监测手段,如在制动系统中加装振动传感器、温度探头和位移监测装置,实时采集轮槽状态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磨损趋势,实现从“被动维修”向“主动预警”的转变。
同时,监管部门也需加大执法力度,对未按规定开展维保、隐瞒安全隐患的行为依法追责。公众亦应提高安全意识,发现电梯运行异常(如急停时剧烈抖动、开门后位置偏差较大)应及时反馈,避免侥幸心理。
总之,电梯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磨损的轮槽虽不起眼,却可能是压垮安全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唯有将预防做在前头,把标准落在实处,才能让每一次升降都平稳安心,让城市生活的垂直交通真正成为便捷与安全的象征。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