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建筑中,电梯作为垂直交通的核心设备,其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电梯使用频率的增加以及设备老化问题的显现,各类故障隐患也逐渐浮现。其中,电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异常抖动现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信号。许多乘客在乘坐电梯时可能会感受到轿厢轻微晃动或上下运行不平稳,这种现象往往被误认为是正常波动,实则可能是潜在机械故障的前兆。尤其当电梯出现持续性、规律性的抖动时,应引起维保人员和管理单位的高度警觉。
造成电梯运行抖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导轨变形、导靴磨损、钢丝绳张力不均、控制系统失灵等。然而,在众多原因中,曳引轮槽的圆度变化是一个极易被忽视但影响深远的关键因素。曳引轮是电梯曳引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作用是通过轮槽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带动轿厢和对重上下运动。正常情况下,曳引轮应保持精确的圆形轮廓,各轮槽深度均匀一致,以确保每根钢丝绳受力均衡、运行平稳。一旦曳引轮因长期使用、材质疲劳或润滑不良导致轮槽磨损不均、出现椭圆化或局部凹陷,就会打破原有的力学平衡。
当曳引轮槽失去圆度,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钢丝绳在运行过程中产生周期性跳动或滑移。这种非均匀的接触会导致钢丝绳受力不均,进而引发整套曳引系统的振动传递至轿厢,表现为乘客所感知的“抖动”。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振动不仅影响乘坐舒适性,还会加速其他部件的磨损,如轴承、导向装置甚至控制系统元件,形成恶性循环。若未能及时处理,还可能引发钢丝绳断裂、曳引打滑等重大安全事故。
因此,一旦发现电梯在运行中出现明显抖动,尤其是伴随异响、启动/制动不顺畅等情况,维保单位必须立即开展全面排查,而将曳引轮槽的圆度检测列为优先检查项目是极为必要的。专业的检测方法通常包括使用精密量具(如千分尺、圆度仪)对轮槽进行多点测量,对比原始设计参数,判断是否存在偏心、磨损或变形。同时,还需观察钢丝绳在轮槽中的贴合情况,检查是否有跳槽、偏磨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曳引轮的维护不应仅限于故障发生后的被动检修,而应纳入日常预防性保养体系。建议每3至6个月对曳引轮进行一次外观检查和基础尺寸测量,特别是在高负荷、高频使用的商业楼宇或住宅小区中更应缩短检测周期。此外,保持良好的润滑状态、避免油污积聚、定期调整钢丝绳张力,也有助于延缓轮槽磨损,维持其几何精度。
从管理角度而言,物业管理方和电梯使用单位应建立健全电梯安全档案,详细记录每次维保的时间、内容及发现的问题,特别是涉及曳引系统的关键数据。一旦发现曳引轮圆度偏差超过国家标准(如GB 758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规定的允许公差范围),必须立即停用设备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或更换。切不可因一时便利而抱有侥幸心理,忽视这一关键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加强对维保人员的专业培训也至关重要。他们需要具备识别早期故障征兆的能力,掌握正确的检测流程和技术手段,能够在复杂工况下准确判断问题根源。只有建立起“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置”的工作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电梯安全管理的闭环。
总而言之,电梯运行中的抖动绝非小事,它可能是曳引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明确警示。而曳引轮作为整个曳引机构的“心脏”,其轮槽圆度的保持直接决定了电梯运行的平稳性与安全性。面对此类问题,任何拖延或疏忽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唯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异常现象,严格执行标准化的检查与维护程序,才能确保电梯长久稳定运行,为公众提供安全、舒适的出行保障。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