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梯的日常运行过程中,曳引系统作为核心动力传递装置,其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整部电梯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曳引轮是曳引系统中的关键部件之一,它通过钢丝绳与轿厢和对重相连,依靠轮槽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实现牵引运动。因此,曳引轮的状态直接影响电梯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在定期维护检查中,若每次都能发现大量铁屑积聚在机房底板、曳引轮下方或钢丝绳附近,这往往是曳引轮槽出现严重磨损的直接证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铁屑的产生并非偶然现象。正常情况下,电梯在运行过程中虽然存在轻微的机械摩擦,但不会产生明显可见的金属碎屑。然而,当曳引轮槽因长期使用、材质疲劳、润滑不良或钢丝绳匹配不当等原因发生磨损时,轮槽表面会逐渐失去原有的光滑度,出现沟槽加深、边缘毛刺甚至局部剥落的情况。这种金属间的异常摩擦会导致轮槽材料不断脱落,形成细小的铁屑。这些铁屑随着电梯运行被甩出,散落在曳引机周围,成为维保人员判断设备健康状况的重要视觉线索。
值得注意的是,铁屑的持续出现具有累积性和渐进性。初期可能仅有少量颗粒状残留,容易被误认为是清洁不彻底所致。但若在多次维保中反复发现同类现象,尤其是在更换钢丝绳或调整张力后仍无法消除,则说明问题根源在于曳引轮本身。此时,仅靠清理铁屑已无法解决问题,必须深入排查轮槽的几何形状、表面硬度及磨损均匀性等技术参数。
从技术角度看,曳引轮槽的磨损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单边磨损、V型槽底部磨损以及多绳槽间磨损不均。单边磨损多由钢丝绳张力不平衡或导轨偏差引起;底部磨损则常见于轮槽角度设计不合理或钢丝绳直径与轮槽不匹配;而多槽磨损差异大往往反映出各钢丝绳受力不一致。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加剧金属疲劳,加速铁屑生成,并进一步恶化摩擦条件,形成恶性循环。
更为严重的是,持续的磨损不仅影响曳引效率,还可能引发安全隐患。当轮槽深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钢丝绳嵌入深度不足,容易打滑,导致电梯平层不准、启停抖动甚至溜车事故。同时,脱落的铁屑若进入轴承或制动器区域,还可能干扰其他精密部件的正常运作,增加故障风险。此外,铁屑本身具有一定的导电性,若堆积过多且受潮,可能在电气元件附近造成短路隐患。
因此,在维保实践中,一旦发现频繁出现铁屑,应立即采取系统性检测措施。首先应对曳引轮进行外观检查,观察轮槽是否有明显划痕、裂纹或变形;其次使用专用量具测量轮槽的截面尺寸和角度,判断是否仍在允许公差范围内;必要时还需借助硬度计检测轮体表面硬度,确认是否存在材质退化。对于已严重磨损的曳引轮,应及时更换,避免带病运行。
与此同时,维保单位也应追溯铁屑产生的根本原因。例如,检查钢丝绳是否选用正确型号,张力是否调节均衡,润滑是否到位,以及曳引机安装是否水平等。只有从源头上消除诱发磨损的因素,才能延长新曳引轮的使用寿命,保障电梯长期稳定运行。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电梯维保正逐步向智能化、预防性方向发展。一些高端电梯已配备振动监测、温度传感和油液分析系统,可在早期捕捉异常信号。但对于大多数在用电梯而言,人工巡检仍是发现问题的主要手段。因此,维保人员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还需养成细致入微的检查习惯,将每一次铁屑的发现视为潜在故障的预警信号,及时上报并处理。
总之,每次维护时发现大量铁屑绝非小事,它是曳引轮槽磨损的明确征兆,反映出电梯核心部件正处于劣化进程中。忽视这一现象,无异于为安全事故埋下伏笔。唯有提高警惕,科学诊断,及时干预,才能确保电梯始终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真正实现“以小见大、防患未然”的维保目标。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