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生活中,电梯已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无论是住宅小区、写字楼,还是商场、医院,电梯的使用频率极高。然而,随着电梯数量的增加和使用年限的增长,电梯故障乃至事故的发生也屡见不鲜。更令人担忧的是,在电梯发生故障或困人事件后,由于缺乏正确的应对措施,常常引发次生事故,如盲目自救导致坠落、强行扒门造成机械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防止电梯故障后的次生事故,已经成为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次生事故”。它指的是在原始故障或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不当处理、错误操作或缺乏应急知识而引发的二次伤害。在电梯场景中,最常见的次生事故包括:乘客被困后强行扒开轿厢门,试图从井道爬出,结果失足坠落;在电梯未完全停稳时跳动或撞击轿厢,导致身体受伤;或是因恐慌拨打非紧急电话延误救援时间等。这些行为往往源于对电梯结构和运行原理的不了解,以及应急心理准备的缺失。
为了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首要措施是加强公众的安全教育。许多人在遭遇电梯困人时的第一反应是惊慌失措,继而采取极端手段“自救”。实际上,现代电梯具备多重安全保护机制,如限速器、安全钳、缓冲器等,即使出现故障,轿厢也不会自由下坠。被困人员最安全的做法是保持冷静,利用轿厢内的紧急呼叫按钮或拨打电梯维保单位提供的救援电话,耐心等待专业人员施救。学校、社区、物业应定期组织电梯安全知识讲座,通过宣传手册、短视频等形式普及正确应对方法,提升全民应急素养。
其次,物业管理单位和电梯维保企业必须切实履行安全管理责任。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电梯需定期进行维护保养,每月至少一次,并建立完整的维保档案。然而,在一些老旧小区或管理不善的场所,维保流于形式,甚至存在“以修代保”的现象,埋下安全隐患。物业公司应选择具备资质的维保单位,监督其按规范作业,并在电梯显著位置公示维保记录和应急联系电话。同时,应确保电梯内的五方对讲系统(机房、轿厢、值班室、维保单位、消防控制室)畅通无阻,一旦发生困人,能够第一时间响应。
此外,技术手段的应用也能有效降低次生风险。近年来,智能电梯监控系统逐渐普及,可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提前预警异常情况。部分城市已推行“电梯保险+物联网”模式,实现故障自动报警、定位与快速派单。对于高层建筑或人流量大的场所,建议加装电梯运行视频监控和语音安抚系统,在事故发生时不仅能及时掌握现场情况,还能通过广播指导乘客正确应对,缓解紧张情绪,避免盲目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部门的监管同样不可或缺。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规行为依法追责。同时,推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工程,对使用超过15年或故障频发的电梯进行安全评估和升级换代。在政策层面,可考虑将电梯安全纳入社区综合治理考核体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负责、公众参与的共治格局。
最后,作为普通乘客,我们每个人都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进入电梯时注意观察运行是否平稳,是否有异响或抖动;发现电梯门关闭异常、楼层显示错乱等情况,应及时向物业反映;携带儿童或老人乘梯时,务必看护好同行人员,避免嬉戏打闹。一旦被困,牢记“不扒门、不跳跃、不盲目施救”的原则,用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和他人。
电梯虽小,却关乎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防止次生事故,不仅需要技术进步和制度保障,更依赖于每一个使用者的安全意识与理性应对。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电梯真正成为便捷、安心的垂直交通工具,让每一次上下楼都平安无忧。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