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电梯作为现代建筑中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早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住宅小区、写字楼,还是商场、医院,电梯的使用频率极高,其运行安全与管理效率直接关系到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日常出行体验。然而,在电梯数量迅猛增长的同时,因管理制度不健全、维护不到位、监管缺失等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也屡见不鲜。因此,完善电梯管理制度,确保其健全有效,已成为当前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一个健全有效的电梯管理制度应涵盖从采购、安装、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目前,部分单位在电梯投入使用后,往往忽视了后续的系统性管理,仅依赖维保公司定期检查,缺乏内部监督机制。这种“重使用、轻管理”的模式极易导致安全隐患积累。例如,一些老旧小区由于物业经费紧张,长期拖欠维保费用,导致电梯带病运行;个别物业公司甚至为了节省成本,选择资质不足的维保单位,造成维保质量难以保障。由此可见,建立覆盖全过程的管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是确保电梯安全运行的基础。
其次,责任主体的明确划分至关重要。根据我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及相关规定,电梯的使用单位是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物业公司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将所有责任推给维保单位,一旦发生事故便互相推诿。更有甚者,部分业主委员会对电梯管理缺乏专业知识,无法有效监督物业公司履职情况。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度设计进一步厘清使用单位、维保单位、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边界,形成协同共治的管理格局。
再者,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电梯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传统的纸质巡检记录易被篡改或遗漏,难以实现动态监管。而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电梯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自动采集故障代码、困人报警、开关门次数等数据,并上传至统一平台。监管部门和物业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随时查看电梯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风险。例如,杭州、深圳等地已试点推行“智慧电梯”系统,实现了故障预警、远程诊断和精准调度,大幅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未来,应加快推进全国范围内的电梯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数据共享与互联互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此外,公众参与和安全意识的提升也不容忽视。很多电梯事故的发生,与乘客的不当行为密切相关,如强行扒门、超载运行、在轿厢内跳跃等。这些行为虽看似微小,却可能触发安全保护装置失灵或机械结构损坏。因此,管理部门应在电梯显著位置张贴安全乘梯须知,利用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普及电梯安全知识。同时,鼓励居民举报电梯异常情况,建立有奖举报机制,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监督。
最后,政府监管力度仍需加强。尽管我国已出台多项法律法规规范电梯安全管理,但执法不严、处罚过轻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地方监管部门受限于人力和技术手段,难以做到全覆盖、高频次巡查。对此,应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同时,可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定期评价,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
综上所述,电梯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主体、多个环节。只有建立起科学、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强化责任落实,推动科技赋能,提升公众意识,并辅以强有力的政府监管,才能真正实现电梯的“安心乘用”。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电梯的使用者,也应成为安全的守护者。唯有制度健全且执行有力,方能让每一部电梯都平稳运行在安全的轨道上,承载起城市的高度与温度。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