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南宁某老旧小区的电梯间里,一台名为“菱王”的电梯每日承载着数百人的上下通行。然而,这台看似正常运行的电梯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事实:其底坑中的缓冲器从未接受过正规检查,早已锈迹斑斑,形同虚设。这个本应在紧急情况下保护乘客生命安全的关键装置,如今却成了一块“生锈失效的钢铁摆设”。
缓冲器,是电梯安全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电梯因失控或超速下坠时,缓冲器的作用在于吸收冲击能量,减缓轿厢落地时的撞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员伤亡。按照国家《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的规定,缓冲器必须定期进行功能测试与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然而,在这台广西菱王电梯的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一关键环节却被长期忽视。
据小区居民反映,该电梯已投入使用近十年,期间虽有物业安排维保单位进行例行保养,但检查内容多停留在表面——如清理轿厢、润滑导轨、测试按钮反应等。至于底坑内的缓冲器,几乎从未被打开检查过。一位曾参与该电梯维保的技术人员透露:“我们每次来都是走流程,签个字就走人。底坑潮湿,积水严重,谁愿意下去看?反正也没出事。”
实地查看发现,该电梯底坑长期渗水,环境极为恶劣。缓冲器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铁锈,弹簧结构严重腐蚀,液压油早已泄漏殆尽。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固定螺栓已经断裂,整个装置松动倾斜,完全丧失了应有的缓冲能力。一旦发生自由落体事故,这样的缓冲器不仅无法减震,反而可能因结构崩解而加剧危险。
为何如此严重的安全隐患会长期存在?根源在于监管缺位与责任推诿。一方面,物业管理方以“专业外包”为由,将电梯维保全权委托给第三方公司,认为只要支付了费用便无需再过问细节;另一方面,维保公司则利用信息不对称,以“常规保养”掩盖实质性的漏检行为。而作为监管主体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受限于人力与抽查频率,难以对每一台电梯实现全覆盖、高频次的监督检查。
此外,公众对电梯安全的认知不足也助长了这种“重使用、轻维护”的现象。多数居民只关注电梯是否能正常开关门、是否频繁故障停运,却很少了解其背后复杂的安全部件运作机制。缓冲器这类“平时看不见、用不上”的设备,自然容易被忽视。直到事故发生,人们才意识到:那些沉默的金属构件,才是守护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事实上,类似问题并非个例。近年来,全国多地都曾曝出因缓冲器失效导致的电梯安全事故。2021年某地一住宅楼电梯失控下坠,幸而当时轿厢内无人,但事后调查发现,其缓冲器已锈死多年,完全失去作用。专家指出,缓冲器的寿命一般为8至10年,若缺乏有效维护,其性能衰减速度会大大加快。尤其是在南方潮湿地区,金属部件极易氧化腐蚀,更需加强防护与检测。
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制度、执行与意识三方面同时发力。首先,应强化电梯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明确物业必须建立完整的维保档案,并对维保过程进行现场监督与记录核查。其次,监管部门应推动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应用,例如引入电梯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关键安全部件状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预警。同时,加大对虚假维保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震慑。
更重要的是,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社区应定期组织电梯安全知识讲座,让居民了解电梯的基本构造与应急措施,鼓励他们主动监督维保质量,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成为安全链条上的一环,才能真正杜绝“生锈的缓冲器”再次出现。
广西菱王电梯的案例,是一记沉重的警钟。它提醒我们,安全从来不是靠侥幸维持的,而是建立在每一次严谨的检查、每一份负责的态度之上。那些藏在底坑里的钢铁装置,不应沦为尘封的摆设,而应时刻准备着,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托住生命之重。否则,再先进的电梯技术,也不过是一座移动的空中牢笼。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