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不可或缺的垂直交通工具,其运行效率与能耗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广西这样的快速发展的地区,随着高层住宅、商业综合体和公共设施的不断增多,电梯数量急剧上升,随之而来的高能耗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广西菱王电梯作为本地知名的电梯品牌,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近年来部分老旧或维护不当的设备暴露出严重的能效问题。经过多方技术分析与实地检测,专家指出:高耗能电梯的罪魁祸首中,平衡失调位居榜首。
所谓“平衡失调”,是指电梯轿厢与对重之间的重量比例失衡。在理想状态下,电梯轿厢在空载或半载时,应与对重系统保持基本平衡,从而减少曳引机所需输出的动力,降低能耗。然而,现实中由于设计缺陷、长期使用磨损、配重调整不当或乘客负载习惯变化等原因,许多电梯出现了明显的平衡偏差。当轿厢偏轻或偏重时,曳引系统必须额外发力以维持运行平稳,导致电机持续高负荷运转,电能消耗显著增加。
据广西某大型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对辖区内500台在用电梯进行能效普查后发现,约有37%的电梯存在不同程度的平衡失调问题,其中近15%的设备因严重失衡导致月均用电量超出标准值40%以上。而在这些高耗能电梯中,使用年限超过8年的占比高达72%,且多为未定期校准配重系统的老旧机型。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电梯虽已更换节能电机或变频器,但由于基础平衡未调校到位,节能改造效果大打折扣,形成“治标不治本”的尴尬局面。
广西菱王电梯的技术团队在近年的售后服务调研中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他们在对南宁市多个小区的维保记录分析中发现,用户频繁反映“电梯启动顿挫”“运行噪音大”“电费异常增高”等问题,经排查后确认,超过六成的问题根源在于平衡系数偏离国家标准(通常应在40%-50%之间)。例如,一台额定载重1000公斤的电梯,若平衡系数低于35%,意味着对重过轻,轿厢上行时曳引机需承担更大负荷;反之,若高于55%,则下行时制动系统负担加重,同样造成能量浪费。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平衡失调不仅影响能耗,还会加速钢丝绳、导靴、曳引轮等关键部件的磨损,缩短电梯使用寿命,并可能埋下安全隐患。广西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曾通报一起电梯困人事件,调查结果显示,事故主因正是由于长期未调整配重,导致曳引能力下降,在高峰时段超载运行时发生打滑现象。这表明,平衡失调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安全问题。
那么,为何这一关键问题长期被忽视?一方面,公众和物业管理方普遍关注电梯的“能否正常使用”,而对“是否高效运行”缺乏认知;另一方面,平衡调整属于专业性较强的维护项目,需由持证技术人员使用专用工具进行测量与调试,过程繁琐且成本较高,部分维保单位为节省开支往往流于形式,甚至省略该环节。此外,一些早期安装的电梯在设计阶段就存在配重预留不足的问题,后期难以通过简单调整彻底解决。
要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多个层面协同推进。首先,加强法规监管与标准执行。建议广西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将电梯平衡系数纳入年度强制检验项目,并建立能效档案,推动老旧电梯能效评估与整改。其次,提升维保质量与透明度。鼓励像广西菱王电梯这样的本土企业推出“能效健康体检”服务,提供包括平衡测试、能耗分析在内的综合性维保方案,并向业主公开检测报告。再者,推广智能化监测技术。通过加装电流传感器、运行数据分析模块,实现对电梯实时负载与平衡状态的动态监控,一旦发现异常即自动预警,做到防患于未然。
长远来看,电梯的绿色低碳发展不应仅停留在更换节能部件的表层,而应回归系统工程的本质——优化整体运行逻辑。平衡系统的精准调校,正是这一理念的核心体现。对于广西而言,面对“双碳”目标的压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治理高耗能电梯已刻不容缓。唯有正视“平衡失调”这一隐藏的能耗黑洞,才能真正实现电梯运行的安全、舒适与节能三重目标。
未来,随着智慧楼宇和绿色建筑标准的普及,电梯不再只是运输工具,更将成为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的重要节点。广西菱王电梯等本土企业若能抓住机遇,率先建立以“精准平衡+智能调控”为核心的节能服务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竞争力,也将为全区乃至全国的电梯能效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经验路径。
Copyright © 2002-2025 广西鑫能机电设备有限公司